
從臨床走進專業,初心始終不變
自今年4月1日接任台灣腎臟護理學會理事長以來,慈君感受最深的是:這不僅是一份榮耀,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。過去二十多年來,我從基層透析護理師、小組長、護理長一路走到護理部督導,這段歷程不僅見證了自己在臨床上一點一滴的耕耘,也累積了對腎臟護理深厚的情感。
透析是一個極度仰賴團隊合作的領域,無論在都會或偏鄉,醫護團隊與病人之間的關係緊密且持久,每一次的透析治療,不僅是醫療行為的重複,更是一段段關係的延續與情感的流動。我們與病人一同面對疾病,那份信任與陪伴,正是我對這份工作的使命感所在。
系統異常,溝通不中斷
近期因學會網站系統老舊,造成無法正常運作,為此對所有會員致上最誠摯的歉意。自年初以來,學會已多次與資訊公司商討修復方案,但礙於系統架構老化與資安升級需求,重建工程較原預期更為複雜且費時,目前,我們仍著手進行資料備援與資安強化作業,期望盡快恢復官網正常運作,並朝向更穩定與安全的資訊平台邁進。
在此過渡期間,學會以LINE群組作為主要的溝通與公告平台,持續與會員保持雙向互動,並積極發布課程訊息與活動公告,也請各位會員留意群組訊息,若發現有夥伴未即時收到資訊,學會亦將主動關心與協助。
科技不敵你我溫度
在人工智慧快速發展的今日,不少人憂心醫療專業將被技術取代,但我始終相信,無論科技如何演進,「人」的溫度與臨床照護的深度,是AI無法取代的,也請各位會員相信自己的價值,看見自己的獨特貢獻。
在過去,慈君共同參與台灣腎臟醫學會的透析品質評量作業經驗,讓我有機會深入各地基層透析院所,親身感受到前線護理人員所面對的挑戰,許多小型院所人力吃緊,一位護理師常須同時兼顧病人照護、衛教、心理支持、環境整潔與設備維護等大小事。即便如此,大家依然無怨無悔、堅守崗位,這份堅持與專注展現出護理專業的無聲力量,也讓我更加堅定──學會應該扮演的角色就是「支持」,我們希望讓第一線的你們看見:我們一直在身旁。
因此,學會正積極規劃更多衛教與行政資源的整合,透過數位化形式提供基層單位使用,盼能將科技的便利與臨床經驗結合,實質減輕照護負擔,提升整體照護品質。
世代交替,初衷不變
透析領域正面臨人力斷層與新血流動的挑戰,曾經,透析中心是許多護理師嚮往的工作場域;但如今,隨著資深同仁逐漸退休,新進人力補充不足,加上年輕世代的工作取向與生活節奏多元,為我們帶來新的思考。
身為一位20歲孩子的母親,我常鼓勵孩子年輕時勇敢探索──尋夢的過程就是成長的一部分。相同地,我也理解年輕護理師在婚姻、家庭、築夢與職涯間的選擇,是充滿勇氣且意義非凡的決定,夢想之路走了一圈後,年輕的護理師可能再次歸來,營造一個「願意留下,也願意回來」的職場文化,變得尤為重要。當他們倦鳥返巢,我們將展開熱情的羽翼迎接他們回家,我始終相信,只要我們共同守護職場中的友善、包容與支持,當夥伴們歷經磨練、重拾熱情,這裡仍會是他們願意回來的地方。
近年,我也逐漸感受到臨床夥伴們的情緒困境與心理壓力,對護理人員而言,壓抑往往是我們面對挑戰的方式,但這些未被說出口的情緒,卻真實地影響我們的職場生涯的專業生命力,因此,我開始思索如何讓自己更安穩地安頓內在,並回到校園進修心理學課程,希望能更貼近臨床工作者的心理需求,理解並陪伴更多在壓力中掙扎的護理夥伴。
各學會與公會近年攜手推動許多「心理韌性」相關課程,期盼透過簡單易用的自我照顧工具與對話練習,協助大家更好地照顧自己,特別是許多女性護理人員,同時扮演著母親、媳婦、女兒、主管等多重角色,在工作與家庭壓力交織下,情緒低落再自然不過,但唯有先照顧好自己,才有餘力照顧他人。我們希望透過實用、貼近職場的課程,幫助大家重拾自我價值,看見自己一路以來的堅持與努力,找回那份值得被珍視的自己。
專業拓展,連結世界
除了心靈支持,學會亦持續推動專業課程與學術交流,鼓勵會員持續進修、跨域學習。今年下半年與明年度,將有一系列學術活動陸續展開,其中包括114年12月5日至7日舉行的「台灣腎臟醫學會會員大會暨第23屆亞太腎臟醫學會議」,本會亦將參與多場透析護理專業議題發表,誠摯邀請會員踴躍出席、共同發聲。
此外,也正積極協助籌劃115年度亞太腎臟護理學會國際研討會,期盼會員們踴躍參與,讓台灣腎臟護理的努力與成果被更多國際夥伴看見。我們相信,唯有跨出機構、跨出國界,才能看見更寬廣的世界,也讓世界看見我們。
臺灣腎臟護理學會 理事長 陳慈君 敬上